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民族教育学院:深化“三个促进” 构筑民族团结坚强阵地

2025-09-01 来源:共工新闻社 人气:87.3万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民族教育学院深刻把握民族工作的政治方向与时代脉搏,创造性地提出并深入践行以“促进思想引领、促进文化交融、促进成长成才”为核心的“三个促进”工作体系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民族教育学院深刻把握民族工作的政治方向与时代脉搏,创造性地提出并深入践行以“促进思想引领、促进文化交融、促进成长成才”为核心的“三个促进”工作体系,在思想深处筑牢根基,于文化交融中凝聚共识,在服务发展中汇聚力量,遵循少数民族人才成长规律,加强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精心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阵地。

一、促进思想引领,筑牢意识根基

1、切实把政治责任扛在肩上。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民族教育学院十余年来坚持将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纳入学院事业发展规划,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育教学,把准研究方向,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与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内部治理体系等学院工作的方方面面相结合,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制度与管理办法,从组织保障、教育管理、服务支持等方面细化工作流程,确保国家政策落实到位。

2、始终把政治安全摆在首位。班主任、辅导员与学生开展经常性谈心谈话,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思想等情况。同时,组织全体学生观看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影像资料片,有效促进了学院教师和少数民族学生共同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坚定“五个认同”。

3、坚持把人才培养抓在手上。学院持续推动教学改革,实行小班授课。学院曾先后开设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风俗文化》等必修课程,促进大学生领悟“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思想的真正含义。

二、促进文化交融,构筑精神家园

1、扎实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学院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把准研究方向,有针对性地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特色课程。学院通过开展民族知识竞赛、篮球赛、专家学者讲座、演讲比赛、爱国主义影片播放、学雷锋手拉手志愿服务等活动,展示民族风情、传播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增进各民族学生的感情,深刻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必然性与现实优越性。

2、坚持用雷锋精神建院育人。学院利用地处抚顺是雷锋精神发祥地的优势,开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弘扬新时代雷锋精神”系列活动,深入实施“雷锋精神种子工程”,把《雷锋精神概论》纳入专题课,组织学生到雷锋生前所在部队、抚顺雷锋纪念馆、学校雷锋精神育人展馆等场所参观学习,定期邀请学雷锋领域的专家学者到学院开展专题授课。学院学雷锋系列活动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东北新闻网上作了宣传报道。

3、创新交融互鉴活动载体。学院连续14年组织开展了“爱我中华文化月”校园系列文化活动,举办了多场富有民族团结教育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学院举办了“舞出民族风韵,唱出团结友爱”大型文艺汇演、“红歌嘹亮颂祖国 民族团结共欢歌”合唱比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经典 铸牢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主题书法、绘画、诗朗诵、知识竞赛、“多彩·石榴·家”特色寝室评比等民族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共同学习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一体多元。

三、促进成长成才,激发建设动能

1、践行“一线规则”,创新管理模式。学院秉持“严、爱、细”育人理念,制定“一线规则”实施方案,建立校、院领导和学生社区定点联系机制,推动校院领导、机关干部、专业教师等200余人走进社区。学院全面实行混班教学、混合住宿、共同就餐,开展“舌尖上的民族特色美食”“中华传统文化交流沙龙”等互动式活动,营造民族团结一家亲良好氛围。组织开展学生寝室标准化建设,学院宿舍标准化建设始终位列全校前茅,学院《“123”工作模式推进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经验在省级媒体上宣传报道。

2、坚持五育并举,服务学生成长。推进五育并举,落实“五帮五促”,及时发现学生学业、就业、心理、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在深入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中,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标准化配备学业发展多功能室、心情交流室、师生研讨室、互动交流区以及各类生活服务设施,将温暖关怀与环境沁润相融合。学院全体教职工全部担任育人导师,定期举行培训会,开展经验交流会,学院荣获学校“三师”助学育人先进集体。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民族教育学院将继续深化“三个促进”的内涵建设,切实做到与时俱进,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实事求是,逐步统一思想,不断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路径、新方法,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高校校园绽放得更加绚丽夺目,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坚实力量。(作者: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民族教育学院 马曼曼)


 

审核:孙诩群 黄霄云 责任编辑:李欣怡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人民教育在线客户端》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共工新闻社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人民教育在线客户端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人民教育在线客户端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gonggongribao#foxmail.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Copyright 共工新闻•人民教育在线 版权所有

国际标准刊号:ISSN 3006-8959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