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8年培育 苦荞易脱壳新品种实现成果转化

2024-09-12 来源:光明网 人气:68.1万

  8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湘西盛世御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举行苦荞新品种“中荞121”转让签约仪式,标志着历时8年培育的“中荞121”正式实现成果转化。  荞麦起源于我国,具有降血脂和抗血栓等较

  8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湘西盛世御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举行苦荞新品种“中荞121”转让签约仪式,标志着历时8年培育的“中荞121”正式实现成果转化。

  荞麦起源于我国,具有降血脂和抗血栓等较高保健价值,是我国彝族等少数民族和高海拔冷凉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对于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荞麦常年栽培面积稳定在1500万亩,年均总产量超过120万吨,占全世界的40%,已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集群,产值规模达千亿。

历时8年培育 苦荞易脱壳新品种实现成果转化

  传统的荞麦品种不易脱壳,这成为产业发展的难点之一。为此,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周美亮团队联合国内多家单位,利用多种荞麦种质资源,其中包括国家种质库中唯一一份具有易脱壳性状的种质资源,历时8年,最终育成新品种“中荞121”。

  “中荞121”具有高产、广适的特点,并融合了当前荞麦品种缺乏且产业急需的易脱壳特性。该品种将无需高温蒸煮脱壳,最大保留苦荞的营养价值,有利于推动苦荞全谷物加工利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周文彬表示,“中荞121”是面向荞麦产业急需的突破性易脱壳品种,是我国荞麦产业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也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一个成功案例。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表示,农作物的易脱壳性状是在漫长的农耕历史中经历人工驯化的结果,“中荞121”的育成实际上加速了荞麦人工驯化的进程。该品种的落地转化将有助于延长荞麦产业链,拓宽消费场景,推动“小杂粮”长成大产业。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曹永生也认为,荞麦作为特色产业,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记者宋雅娟 肖春芳)

审核:孙诩群 黄霄云 责任编辑: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人民教育在线客户端》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光明网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人民教育在线客户端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人民教育在线客户端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gonggongribao#foxmail.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Copyright 共工新闻•人民教育在线 版权所有

国际标准刊号:ISSN 3006-8959


二维码